挺进深蓝扬帆配资,向海图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再迎大动作!
6月26日,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锻造兴海科技,集中资源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产业所需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引育现代海洋人才,更好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广州南沙,责任重大。
根据《南沙方案》和《广州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南沙正全力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为“海上新广东”澎湃新动能。
近年来,南沙搭建了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龙头,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和“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为核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大院大所为支撑的“1+2+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
一座座大院大所连连落地,一批批大国重器频频亮相,一个加速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南沙,正奏响科产和鸣海上新乐章。
大院大所齐聚集,海洋科创硕果连片
南沙直面中国南海,是广州唯一的出海口,也是开展海洋观测、资源勘探和海上试验的必经之地;位于珠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近200公里的海岸线和近34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不仅提供了充足的海洋试验场,也蕴含着超乎想象的海洋资源。
经略海洋,科技先行。
南沙科学城发展蓝图的谋划者、起草者穆荣平曾表示,南沙最重要特色是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的创新中心,应重点关注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足以让大院大所来南沙抢抓发展海洋经济的“蓝色机遇”。
近年来,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海洋科技创新力量陆续入驻,龙穴岛广船国际、文船重工等一批船舶制造与高端海工装备产业的不断集聚,研究机构的持续引入,南沙科学城海洋优势科技力量正在集聚,海洋科技发展的产学研用“朋友圈”越做越大。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的先行者扬帆配资,成功实施了我国海域首次和第二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2025年年初,该局3项成果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年度入选数量为历年之最;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研发的智能海洋传感器及其模拟深海工况下的检验校准服务,海试验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广船国际研制的全球首艘融合LNG双燃料、太阳能光伏系统与新能源汽车运输认证的滚装汽车运输船搭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目前全球滚装汽车运输船中功率最高的船载光伏系统……
顶尖科研力量的战略聚合,前沿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南沙所孕育的每一项突破,都在不断夯实海洋科技的根基,拓展着人类认知与利用海洋的边界。
大国重器频亮相,勇闯海洋科技“无人区”
中国南海,正在上演一场追逐“冰与火之歌”的好戏。
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能量超乎想象: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根据测算,我国南海的可燃冰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开发潜力巨大。
推进深海可燃冰勘察开采产业化,是海洋科技创新亟待突破的痛点难点,也是加速能源转型的必经之路。其中,2024年11月17日在广州南沙入列的“梦想”号功不可没。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处处长邓义楠介绍,“梦想”号是我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的超深水钻探船,配备了国际领先的新一代全海深超深水钻采系统,联合研制了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具备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资源勘探等不同作业需求,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
“梦想”号科考实验功能和信息化水平国际领先,堪称海上移动的“国家实验室”。其中九大功能实验室,面积超3000平方米,实验环境和测试精度全球领先,配备船载岩心传输储存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需求。
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对于全人类而言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正一点一滴转化为现实。
与可燃冰的相伴相生的冷泉生态系统富含甲烷,是深海生物固碳的关键系统,被誉为“深海绿洲”。为了在保护好冷泉生态系统的同时更好开采可燃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项目(下称“冷泉装置”)应运而生。
2025年2月28日,冷泉装置在广州南沙启动建设,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海陆结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能满足水合物资源开发、深海生命科学、深海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的需求,为人类认识深海、利用深海再添强力的科学支撑。
据悉,冷泉装置将采用“样地实验+陆地模拟,海陆协同、时空互换”的设计思路,建成国际首个坐底式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和国际最大尺度的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与深海甲烷物态演化模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可以预见,在两大“国之重器”的强劲支撑下,南沙向海洋科技创新前沿与“无人区”挺进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更加迅疾。
水下机器人军团崛起,深潜蔚蓝智造未来
由于低温和水压,人类进入深海几乎是天方夜谭,遑论探索。于是,代替人类完成水下极限作业的重任,交到了水下机器人的手中。
近期,水下机器人领域又传来喜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一号”在南海海域圆满完成为期10天的海上试验和科学应用。
位于南沙的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所研制的“海斗一号”专用水下机器人收放系统,则在安全、精准、高效布放与回收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据介绍,该系统攻克了收放系统能力提升及普适化、针对大深度光纤压坠器结构的集成式收放装置、基于船载装备的布放回收,以及布放回收海况适应性等多项核心技术,为复杂海况下的长期、连续深海作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水下机器人”实际是指无人遥控潜水器,因此其外观并不像公众认知中的机器人,而更像海洋动物,科技范满满。
在南沙区南沙街道大涌村,有一台纯白色主体搭配黑色履带的水下机器人格外引人注意。其自带一条“长尾巴”压缆装置,威风凛凛。
这是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深海智人”)研发的首台亚洲最大功率履带自行进式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金牛座”。在2024年,“金牛座”在湛江徐闻海域完成了首次海上风电后埋缆施工作业。
在2025年4月,同样由深海智人研发的国产首个可搭载于机器人的海底管缆跟踪系统完成首次实战,通过电磁感应技术穿透海床,快速定位被掩埋的海缆位置,引导喷冲机完成高精度的喷冲埋缆作业,实现了国产装备在复杂工况下的首次技术突围。
据悉,深海智人是国内唯一一家核心创始成员均来自全球知名深海机器人公司的企业,围绕深海机器人关键技术,以整机解决方案为载体,以模块化的核心部件为发展路径,逐步形成世界上谱系最完整的海洋机器人产品线,包括新一代深海工作级机器人、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海洋通用机器人等。
南沙得天独厚的海洋创新环境和优越的营商环境,不仅孕育了像深海智人这样的明星企业,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水陆两栖机器人进行“水下火炬传递”的一幕惊艳世界。中科灵鲛(广州)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灵鲛”)的创始人、总经理刘鑫宇是该机器人研制团队的一员。
刘鑫宇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海南省高层次人才。据介绍,他师从国内水下机器人领域唯一院士封锡盛,得益于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的培养以及南沙浓厚的科创氛围,刘鑫宇创立中科灵鲛并在2025年1月16日进驻签约南沙留创园。该企业以“浑浊水下基础设施3D重建检测”为特色,主营业务为定制机器人,水下3D重建、测绘、应急救援服务等,致力于为海洋产业的无人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我们有很多独特的核心技术,能让浑浊的水下世界更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刘鑫宇透露,目前该企业正在完善第一代水下机器人产品“灵鲛S”,使用AI算力突破水下传感器性能瓶颈,近期即将下水开展相关业务并面向市场推广。
2025年6月30日,中国·广州·南沙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在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全球企业家可在此领略南粤经略海洋的科技雄心,共享创新沃土,共探深海宝库,共筑海洋科产融合新未来。
南方+记者 张翊伟扬帆配资
贝格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